业力与命运的关系



业力乃一佛家名词. 佛家所说的业力是造成或支配人生荣枯的力量, 但于人文和生命现象中同时有定和不定两种因素存在.

    人生之禀赋和境遇大不相同, 有的生来智慧极高, 有的却痴呆愚笨; 有的长得端正美好, 有的平凡或丑陋. 有生来即为盲哑, 甚或四支不全; 同一父母所生之子女亦皆个性, 天赋, 际遇各不相同, 此即一般人所谓的命运. 根据此说, 今生之大部命运皆由前生业力所造成, 而来世之命运亦由今生行为而决定. 这样说来, 人皆以为自己可以做许多事业, 自以为拥有相当大自由, 其实这是很天真的想法, 人原是个很可怜很不自由的动物.

    业力是驱使, 创造, 毁灭一切有情生命及其世界之原动力. 然则此动力之因又是什么呢? 佛家的回答是:"是由无明与'行'之俱生欲力推动所致". 无明是不知, 愚痴的意思. "行"是一种冲动, 一种必须要去行动的本能冲动. 人生确有许多事非个人之力所能挽回的, 如共业之灾害和死亡之降临, 皆非个人之力所能左右的. 人之自由意志全系乎对一切约束自己的力量, 能说一声反抗的"不"字!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就是一个好例子. 就常识, 利害, 传统的看法, 他都应该先去做皇帝, 老来退休后再去修行. 但他否定了这一切, 毅然对环境说, "不! 我绝不做皇帝! 我要去修行!" 这就是他的自由意志战胜因果率及共业环境之事实. 所以业力所造成之环境, 亦非全不能克服. 坚决果断之毅力, 每每造成极大的影响,因此业力论不是命定论, 而是叫我们认清人生有命定或不可改变之一面, 亦有不定及可改变之一面. 这样才能不沮丧, 不骄纵而趋乎中道.

    业力有共业之说, 其作用于人的影响十分巨大, 难以抗拒, 如战争, 瘟疫等.依佛教的看法, 人类对共业命运, 应该抱有接受考验的勇气、和尽其在我, 听命于天的达观态度. 我们也不必去做命运的羔羊, 对命运和环境的反抗或不屈服,完全操之于我. 共业之洪流可能冲淹及毁灭我的身体及所有物, 但它不能毁灭我的精神及内心选择, 所以在最不自由的环境中, 人类仍能发出其心灵的火花.

    至于人生之际遇, 何者是命定, 何者是不定, 则非常难说. 天主教圣哲法兰士之祷文:"主啊! 我所不能改变的事, 祈赐我以宁静去接受它. 我所应该改变的事, 祈赐我以勇气去改变它. 何者是可改变的, 何者是不可改变的, 祈赐我以智慧去识别它." 此祷文中所表现对自由和命运的态度, 不但代表基督教, 亦可代表佛教之业力观.

    我们如承认生物有"本能"和人类有"天赋"之事实, 则众生有前生之假设, 实为极合理的想法. 人由习惯而形成人格, 由前生之串习而产生今生之禀赋差异,不可误以为命定论. 禀赋之生成虽已成定局, 但发扬或减损此项禀赋亦人力所可为者.

    明朝万历年间的袁了凡, 他做过兵部职方司主事, 军前参化, 督兵, 直隶省顺天府宝砥知县, 死后还被明熹宗追谥为尚宝书上卿. 根据"了凡四训"记载: 袁了凡幼年失怙, 母亲希望他捐弃功名改学医术, 一方面可以养生, 另一方面又可以济人, 后来他在慈云寺, 遇到一位精通邵子皇极经数正传的老者, 姓孔, 云南人, 修髯伟貌, 飘飘若仙, 向袁了凡说:"子仕路中人也, 明年即进学, 何不读书呢? 今后考试, 县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, 府第必得第七十一名, 提学考试必得第九名." 第二年赴考, 三处名数皆合,

    袁了凡再请老人卜终身穷通祸福, 言某年考试第几名, 某年当补廪, 某年当贵, 贡后某年, 当选四川一大尹, 在任三年半, 即宣告归,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寿终正寝等....自此以后, 凡遇考校, 其名数, 先后皆不出孔老先生所悬定者, 一一应验, 使袁了凡大吃一惊, 益使他相信, 进退有命, 迟速有时, 澹然无求矣.

    后来袁了凡遇到一个叫云谷禅师的高僧, 他问禅师:"一个人对他的命运逃得了吗?" 禅师说:"命由已做, 福由心生, 祸福无门, 惟人自召, 人未能无心, 终为阴阳所缚, 安得无数? 但惟凡人有数, 极善之人, 数固拘他不定, 极恶之人,数亦拘他不定; 汝二十年来, 被他算定, 不会转动一毫, 岂非是凡夫."

    从此以后, 袁了凡开始努力积行万千善举, 持"准提真言"每日不怠, 夙夜匪懈终于挣脱了二十年来孔先生所替他算定的命运之束缚.

    由这个故事我们可看出两点, 一是人有先天命运, 二是命运可以受到后天持久坚定的意志、行善与禅定的力量所改变.

    徐乐吾说:"命运非不可转移, 但绝非禳解之谓, 环境变更, 命运自转移矣!命者以五行为根据, 五行者, 四时之气候也. 桃李之华, 经春始发, 若损其气候,置之温室之中, 秋冬亦华; 置于冷气之室, 春夏亦槁, 人亦如是, 环境改变, 命自转移. 庄子云:"天之生物也, 予之齿者, 夺其角, 予之翼者, 两其足." 转移之机至捷至微, 非有破家舍命之决心, 不能有旋转乾坤之力量. 寻常举动, 非无因果, 特其所施之因, 九牛一毛, 则其所得之果, 亦微乎其微, 不能有所感觉,欲其转移环境, 挽回厄运, 又呜呼可得乎?

    佛家因果之说, 至为精微. 贫人一丝一栗, 感大福报; 富人千金万金, 果至微细何者? 贫人一栗, 生命所系; 富人千金, 未感痛痒. 由此可知转移命运, 贫人富人, 平等平等, 非舍弃私人利害之观念, 不可得也."

 


 
发表时间: 2003/12/27
来自: 作者:


      浏览次数=1230 上一篇 下一篇 【关闭窗口

在线咨询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友情连接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与我合作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联系我们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要留言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意见信箱|


地址: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31号信箱 联系人:邵相铭 邮编:437000
咨询电话:0715-8342831 业务咨询:0715-8342821 传真:0715-8342821
Email: sxm31@tom.com   sxm61@tom.com   sxm21@sxmi.com   sxm81@sxmi.com
 Copyright ©03-16 邵相铭周易网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207号  迅捷网络提供支持